NEWS AND INFORMATION
新闻中心
|
奔跑的“中国草”草乃百卉,林林总总★,不计其数★★★,能否用草来代替木材呢? 2001年★★★,福建省政府把菌草技术列为智力援疆项目★★,昌吉州全州菌业产值当年就从8910万元增加到3亿元。24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累计派出技术人员150人次驻新疆实施菌草项目,在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进行了菌草生态治理荒漠化的研究★。如今,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菌草防风固沙与盐碱地治理的研究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 示范效果彰显★★★。但林占熺意识到,菌草种菇技术今后若要大面积推广,还必须解决菌种生产本土化的难题。 透明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糅为一体★,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水融,这是81岁的林占熺第29次来到这个大洋洲国家的情景。 这正是林占熺此行希望解决的难题——★★★“菌林矛盾★★”★! 2000年7月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代表福建省政府授予林占熺一等功证书。习指出,菌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投身到科教兴省★★、科技兴国的洪流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1983年,40岁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著名的老苏区闽西长汀县★★,赤地千里的山地生态让他夜不能寐。 林占熺信心满怀:“我认为★★,继种植业、养殖业之外应该开发一个新的产业即菌草业。我国草地资源丰富,菌业潜力很大,我想让更多的农民从菌草业中走出一条小康路。” 经过3年多的努力,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1986年10月的一天上午,林占熺看到了用芒萁和五节芒栽培出来的第一朵香菇★★。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种的野草里★,找到了能够培植香菇的菌草!今后菌草不仅能“变出”香菇★★,还能“变出★”毛木耳★★★、白木耳、灵芝等各种食用菌★★。 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副主任的林月婵,在省扶贫办工作时就与林占熺熟悉,想着让他那个在福建烧出一把火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去宁夏西海固消除贫困★★。这个想法得到了习的大力支持。 宁夏的反季节“菌草蘑菇”,填补了江南6月至10月不产双孢蘑菇的空档。高峰时★★,银川飞往上海的航班货舱几乎都被来自闽宁村的蘑菇给“霸舱”了。 初到巴新,林占熺面对的是一个近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地区,没有电灯、电视和电话★★。他和专家组带来了精心准备的5套技术方案和精挑细选的菌种,因陋就简,很快取得示范成功,首批2万多袋食用菌成品率达到99%,实现东高地省菌菇栽培“零★★”的突破。菌草技术很快在当地推开,还创下一项菌草菇之最——种出单丛重量15公斤的紫孢平菇为巴新国庆献礼★★。不少农户通过菌草种菇,生活很快得到明显改善,盖起新房★★,成了家★★★。 自培育菌草起,他没有放弃每一次以草治沙治水的机会,同时持续专注新草种的发现。当年,在闽西长汀县,林占熺就曾在这个水土流失重灾区进行象草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所植地当年每公顷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 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导人表示,菌草技术在农耕创新、扶贫和粮食安全等方面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菌草就是我们的脱贫致富草★★”。 经过一通实地考察,他们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特点中发现了优势:生产反季节菇类★★★。选取当地废弃的窑洞,来个“窑洞种菇”★,变废为宝,既省得让老百姓花钱搭建菇棚,又借此克服西北冬季温度低★★★、空气湿度低的环境条件。 ★★“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2021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向在北京举行的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发出贺信,他对菌草技术的高度评价和殷殷厚望,让与会代表无比振奋★★。 图为2021年3月29日★,林占熺(中)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户刘昌富的大棚里查看菌草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5年后,习主席访问斐济时再次过问菌草项目合作。此后★,经过中斐专家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已成为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减贫与发展合作的金字招牌。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他和县科委从中挑选了27户作为示范户,并带领示范户因陋就简,开展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培训的示范户水平参差不齐,但林占熺对谁也不放弃,面对面地讲授★★★,手把手地指导,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林老师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项脱贫技术,还有一套完整的致富产业链★★★,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参与此次培训的彭阳县科委技术员米占国,多年之后说起往事仍情难自禁。 就在这次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项目实施期间,东高地省遇上百年罕见旱灾,大地一片苍黄★★,常有饿死人的新闻报道★★★。林占熺带领专家组投入旱稻试验,攻坚克难★,终获成功,实现东高地省种植稻谷★“零”的突破★★★,并连创两项当时的世界纪录★:实现农户生产旱稻产量8★.5吨/公顷的纪录;播种一次★★★、连续收割13次的旱稻宿根法栽培纪录★。旱稻技术也迅速传播开来,种植农户近3000户★★,为被西方宣布“不适合种植稻谷★★”的东高地省开辟了一条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被巴新政府和人民誉为★★★“最好的礼物”★★。 他带着助手把野草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后,再植入香菇菌种★★★,一同植下的还有他的希望★★★:从上百个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香菇菌株中,筛选出最不排斥、最“情投意合”的一对★。 林占熺的梦想在延伸,让菌草蓬勃生长的地方,长出一个个绿色“煤矿★★”★、“油田★”★★★、★“发电厂★★”★★★。 年逾八旬的林占熺教授还一如既往地在国内外奔跑★,“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辞这样评价他:“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2001年,习作出重要批示★★:“菌草技术是福建的优势科研成果,已产生广泛影响★★,这个项目较其他一些项目更贴近现实★★★,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林占熺满怀感激地说★★,“有了这个实验室★★,才会有今天的3个国家级菌草技术创新平台。有了这个实验室,菌草技术也才可能列为联合国经社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完全可以说,这项前沿技术是在习的长期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没有他的关怀支持★★★,菌草技术不可能有新世纪的大发展★★,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 这首歌,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花了20多年心血谱写的。这些草,是他培育的菌草,也是他植入到这个岛国的盎然绿意。 2024年5月★,林占熺第29次来到巴新东高地省★★,到处响起欢呼声★:“butupa回来了!”butupa是象征幸福与吉祥的巴新国鸟★“天堂鸟★”,是国徽象征物★★★,如此称呼一个中国人,背后的尊敬不言而喻★★★。 在莱索托★★★,菌草技术项目推广菌草菇农户约1000户,建设菌草技术旗舰点16个,种草养畜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发展★★,缓解了因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反复试验,磨杵成针★★,记录本上那些沾着队员们鼻血的字和数据★★★,像红色的音符在为新生事物歌唱。“嫩芽芽”真的在沙漠里拔地而起了!种蘑菇的原料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1998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向省政府提交《关于赴宁夏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建议利用包括菌草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在宁夏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习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林占熺念念不忘的,是习对建设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满腔热情的支持★★★。 汽车飞驰,林占熺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20多年来在这里走过的岁月……如今,“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带去了希望。 2024年5月21日,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菌草菇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启动仪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举行★★★。图为林占熺向村民们赠送菌菇袋。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 钟兆云/摄 当菌草技术在全国各地扶贫开发中大放异彩★★★、很多人还在致力于快速推广菌草技术时★★★,他着眼的却是★:★“我国贫困县大多生态脆弱,只要利用非耕地种植菌草★,全国便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也有利于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 2011年在尼罗河上游卢旺达开始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结果很给力:种植巨菌草的土地,土壤流失量比种植玉米的减少97★.05%—98.9%★,水流失量减少80%—91.1%★★★。 2010年在闽宁镇武河村黄羊滩的荒漠地上种植的巨菌草经专家验收★★★,亩产鲜草20吨★★,是当地在耕地上种植的青贮玉米产量的4倍左右,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且能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巴新牧业部长、秘书长在中国驻巴新大使陪同下,第一时间接见林占熺,拉着他的手说★★:“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人教我们种菌菇和旱稻,战胜了饥饿,我们都盼着你回来啊!★★” 2009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过境访问斐济,当他听说当地无法生产菌菇时★★,即向斐济领导人推荐菌草技术。同年11月两国签署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项目换文协定,随后该项目正式启动,中国在斐济建立了援斐菌草中心。 在南非,菌草技术培训中心将技术指导与生产实践相融合★★★,为农村地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1万多个家庭从中受益★,被誉为“中南合作成功典范”★★★。 为了让当地农民对菌草种菇彻底放心,林占熺和团队与当地政府签下一份独特的“菌草技术扶贫全程承包协议”★★,承诺不但无偿提供菌草专利技术用于扶贫★★,还承担技术和市场风险:菇农种出的菌菇全由工作队包销,时产时收,当场兑付,不打白条★★★,参考定出的保护价,就高不就低★★★。 牢记习的嘱咐★★★,林占熺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干旱荒漠地、盐碱地种植菌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晚上10点钟到彭阳县城,还没有吃饭,林占熺就急着向当地的扶贫队员了解情况,饭后还央求带他到附近农家看看★。 4月23日★★,林占熺团队采用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种植方法★,把来自南方的青青菌草★★★,嵌在了乌兰布和的沙漠上。 长汀是福建较早开始用椴木栽培香菇的县。改革开放之初,香菇种植点燃了这里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却由此导致了当地竞相砍树伐木,加剧了水土流失★。 菌草技术是习亲自倡导★、亲自推动★★,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发展合作项目,是中国将自身脱贫经验应用于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品牌★★★。 1998年春,林占熺的★“六盘山区菌草技术培训班”在彭阳县电影院举办,有218个学员参加。 1997年4月15日,被“点将”的林占熺率领工作团队★★,带着六个满装菌种和菌草草种的箱子★,以及一批技术资料、材料设备来到固原地区彭阳县试种。 ★★“如今,我们已选育出适合从黄河上游青海贵德到山东入海口均可种植的巨菌草、‘绿洲一号’等菌草品种,并在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地区创建菌草生态治理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我深信★★,在习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黄河不仅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而且黄河生态治理还能为世界大江大河的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林占熺自豪地说。 林占熺又带着菌草技术员来到永宁县闽宁村★★,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旧车库里干了起来。 1988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把★★★“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一日,他来到家乡的冠豸山,登高而望,漫山遍野的芒萁顿时让他心头一亮★:这一野草质地与阔叶树较接近,木质素含量较高。经过一番综合观察、比较★、论证与筛选,最终确定把芒萁作为“以草代木”的首选和突破口。 这项投入少★、接受易、周期短、见效快的惠农新技术,引起国家科委的关注和重视★★。1991年★,国家科委将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列入“星火计划★”全国十二个重中之重项目。 菌草在彭阳县、闽宁村初步扎根,硕果累累★★。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对菌草扶贫这个好项目寄予厚望★★,决定在宁夏全境的贫困县推广。菌草成为当地百姓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2024年5月中旬,南太平洋的风,拂过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蔚然成荫的菌草,如波似浪,仿佛在演奏一曲赞歌★★★。 奔跑的“中国草”★,不仅是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也是世界的“共赢果”。 从此,菌草学作为一门全新学科诞生了★★。菌草是草的一个新类别,是新的生物材料★,是新的农业资源,是“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行走在翻波滚浪的草海中,专家们欣喜地看到,一丛菌草就把十来个立方米的流沙给吸附、抓牢、固住了,菌草根系发达而密集★★★,一草深扎就是一道★“绿色防线”啊! 一试的结果★,是半年后的捷报:27个示范户,每户收入均达2000元以上,最高者纯收入上万元。 随后的20多年★★★,林占熺和“小而美”的中国菌草开始了在世界的奔跑★,斐济、卢旺达、莱索托、南非、中非等地都活跃着菌草的“身影”…… 对于这株奔跑的“中国菌草”,习高度重视,亲自推广,★“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考察后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 多年后,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就是林占熺。 作者: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省兰考县在风沙侵蚀的黄河湾建成了全国单片最大的★★★“绿洲一号”菌草田。3年工夫,在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向风沙宣战的兰考县,3000亩菌草把沙地变成了良田。 2017年6月,十几名亲历菌草生态治理的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联名向国家提交《关于加快推进黄河生态屏障建设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经过10多年的探索,现场解说的林占熺,道及菌草经受的7次“死去活来★”严峻考验后,语气坚定★★:★★★“实践证明,菌草只要能扎下根,顶着风沙长至30厘米高,便能抗住8级大风,生长100天左右★★,就能固住流沙。★★★”★★“这一带沙地种上巨菌草和新培育的‘绿洲一号★’草种后,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7.43%和58.97%。★”菌草收割后根系可固沙10年,增高沙地有机质含量并改良土壤,第二年便可套种西瓜★★、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或沙生植物。 林占熺研究、培育和筛选的高产优质菌草已达40多种,其中不少菌草的产量是一般作物的5至10倍,对太阳能的转换率是阔叶树的4至6倍★★★。单说堪称最新撒手锏的巨菌草吧,在我国南方一年可收割两季,每亩总产量都在2万公斤以上,展现出菌草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 2021年11月19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2013年4月19日,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沿岸★★,迎来了一支风尘仆仆的小分队★★★,拉开了菌草治沙的序幕。 当地玉米秸秆经过发酵等工艺,作为培养基加进菌种栽培蘑菇,已然有了可喜的结果,但林占熺还是想着突破★,因为这些秸秆都有农药残留★★★,以之做培养基绝非长远之计,还得菌草上!他就这样自创了一套“组合拳★★★”:一方面使用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在闽宁村的戈壁滩上试种菌草,探索走出一条与生态相结合的新路子。 2013年9月14日这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织的专家队伍,抵达阿拉善菌草治沙试验示范基地★★,来一番现场考察并论证。 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林占熺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根系长逾9米、可以多年生的草种★★,命名★★★“绿洲一号”,它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分蘖率高,能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下正常越冬,已成为生态治理中“武艺齐全”的重要角色。 20世纪70年代初,林占熺第一次来到黄河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成为他心里解不开的结。 ★★★“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线年★★★,习主席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夕,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十多年来★★,林占熺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开展种植菌草防风治沙和岸线日拍摄的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 罗宗志/摄 |